首页 环亚国际娱乐平台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环亚国际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 中医论治低血压:理论、实践与心得

中医论治低血压:理论、实践与心得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7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文/罗华昌中医      
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

图片

一、引言

低血压在现代医学中常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 90/60mmHg ,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。中医虽无 “低血压” 的病名,但依据其头晕、乏力、心悸等主要症状,可将其归属于 “眩晕”“虚劳” 等范畴。中医对低血压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,通过辨证论治,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。

二、中医对低血压的认识

中医认为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气血、脏腑的功能状态相互关联。《灵枢・口问》曰:“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。” 这表明气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头目,就会导致眩晕等症状,与低血压的表现相契合。低血压的发生多与脾胃虚弱、气血亏虚、肾精不足、心阳不振等因素相关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则气血生成不足;肾精为先天之本,主生长发育与生殖,肾精亏虚可致气血生化无源;心主血脉,心阳不振则推动无力,血行不畅,均可引发低血压。

三、辨证论治(一)气血亏虚证临床表现头晕目眩,动则加剧,遇劳则发,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,心悸少寐,纳差食少,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。辨证要点以头晕、面色苍白、神疲乏力、脉细弱为主要辨证依据,多由久病体虚、劳累过度、失血过多等导致气血不足。治法益气补血,健脾养心。方剂归脾汤加减。方中黄芪、人参大补元气,健脾益气;白术、茯苓健脾渗湿;当归、龙眼肉补血养心;酸枣仁、远志宁心安神;木香理气醒脾,使补而不滞;炙甘草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。若血虚明显,可加熟地、白芍以增强补血之力;若食欲不振,可加神曲、麦芽等消食和胃。(二)肾精不足证临床表现头晕耳鸣,精神萎靡,腰膝酸软,健忘,发脱齿摇,男子遗精,女子月经不调,舌淡红,脉沉细。辨证要点   以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精神萎靡、脉沉细为主要表现,多因先天不足、后天失养或久病伤肾所致。治法补肾填精。方剂河车大造丸加减。方中紫河车(即人胎盘)大补气血阴阳,补肾填精;熟地黄、龟甲、天冬滋阴补肾;杜仲、牛膝补肝肾,强腰膝;黄柏清虚热。若偏阳虚,可加鹿茸、仙灵脾等温补肾阳;若偏阴虚,可加枸杞子、女贞子等滋阴补肾。(三)心阳不振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,胸闷气短,形寒肢冷,面色苍白,头晕乏力,舌淡苔白,脉沉迟或结代。辨证要点以心悸、胸闷、形寒肢冷、脉沉迟为主要辨证要点,多因心阳不足,鼓动无力所致。治法温通心阳。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。方中桂枝、附子温通心阳;人参大补元气;甘草益气和中;龙骨、牡蛎重镇安神。若兼瘀血,可加丹参、川芎等活血化瘀;若水肿明显,可加茯苓、泽泻等利水消肿。四、临床案例(一)案例一

患者李某,女,45 岁,教师。反复头晕、乏力 2 年余,加重 1 周。患者平素工作繁忙,饮食不规律。现症见头晕目眩,动则加剧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食欲不振,心悸失眠,月经量少,色淡。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。血压 85/55mmHg。中医诊断为眩晕(气血亏虚证)。治以益气补血,健脾养心。予归脾汤加味:黄芪 30g,人参 10g,白术 15g,茯苓 15g,当归 15g,龙眼肉 15g,酸枣仁 20g,远志 10g,木香 10g,炙甘草 6g,神曲 15g,麦芽 15g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服药 1 周后,头晕、乏力症状减轻,食欲改善。继续服用 2 周,血压升至 95/65mmHg,诸症明显缓解。

(二)案例二

患者张某,男,60 岁,退休工人。近半年来常感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精神萎靡,记忆力减退。自述性生活后症状加重。舌淡红,脉沉细。血压 80/50mmHg。中医诊断为眩晕(肾精不足证)。治以补肾填精。予河车大造丸加减:紫河车10g(研末冲服),熟地黄20g,龟甲 15g(先煎),天冬15g,杜仲15g,牛膝15g,黄柏 10g,枸杞子15g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服用 2 周后,头晕耳鸣症状减轻,腰膝酸软有所改善。连续服用 1 个月后,血压升至 90/60mmHg,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

(三)案例三

患者王某,男,55 岁,农民。因 “心悸、头晕 1 个月” 就诊。患者既往有心脏病史。现症见心悸怔忡,胸闷气短,形寒肢冷,面色苍白,头晕乏力,活动后加重。舌淡苔白,脉沉迟。血压 80/50mmHg。中医诊断为心悸(心阳不振证)。治以温通心阳。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:桂枝 15g,附子 10g(先煎),人参 10g(另炖),甘草 10g,龙骨 30g(先煎),牡蛎 30g(先煎),丹参 15g。每日 1 剂,水煎服。服药 1 周后,心悸、头晕症状减轻,肢冷有所缓解。继续服用 2 周,血压升至 90/60mmHg,胸闷气短症状明显改善。

五、个人心得

在临床治疗低血压的过程中,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。首先,要准确辨证,抓住疾病的本质。不同证型的低血压,其治疗方法和用药有很大差异,只有辨证准确,才能有的放矢。其次,注重整体观念,从气血、脏腑等多方面进行调理。在用药时,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加减,做到因人而异。例如,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,要注重健脾和胃,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和气血的生成;对于肾精不足的患者,补肾填精要注意阴阳平衡,避免过于滋腻或温燥。此外,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对疾病的恢复也有重要影响。嘱咐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,合理饮食,适当运动,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,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。

中医治疗低血压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,通过辨证论治,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,提升血压水平,且副作用较小。在临床实践中,应不断总结经验,提高中医治疗低血压的水平,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。
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杏仁弘道公众号”。未经授权,严禁私自转载或使用,侵权必究。

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弦道》及《华康中医馆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
版|权|声|明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